二三节 诱敌-《大宋枭雄》
第(2/3)页
通川堡地处战略要冲,与古骨龙城相隔两百多里,正是西夏与河湟之地联系的两个重要关口。秦凤路和西夏虽是接壤之处甚多,但是边境上大部都是巍巍群山。这些大山地势险要人迹罕至,只有这两处隘口能通过大队军马,这也就是宋江要求吴家亮必须抢占通川堡的根本原因。
宋夏边境的两处战略要地,西面边陲的古骨龙城已经为宋军所占,反而身在腹地的通川堡却一直控制在湟州吐蕃的手里。湟州吐蕃向来和小王子不清不楚,小王子又依靠着西夏与大宋作对,要是此城一日不收归义勇军手中,秦凤路便永远可能处在党项人的兵锋之下。宋江绝不可能把这种致命的主动权,放任在别人的手中。这里对大宋西北秦凤路来说是战略要地,对西夏来说何尝又不是如此?只要占据这两个地方,进可攻退可守,主动权就可操纵在自己的掌握之中。
通川堡虽然不大,可是正好在西夏到大宋的紧要隘口后方四十里处。就算夏人偷袭大宋,夺下了沿边的隘口,但不拿下通川堡他们也不敢大军深入。否则通川堡的守军只需出城几十里,立刻就能截断西夏人的后路。而攻下通川堡的话,以此为据点向外进发,此处正好处在河湟熙兰四州的正中,这个地方到四座州城距离都差不多,立即可以占据主动优势。
同样的道理,要是西夏勾连吐蕃人,从通川堡偷袭宋军隘口,对着北面属于险隘的堡垒,对于南面来的攻击确实不堪一击的。
术章里见自己的部众们士气大作,心里也是大为振奋,手臂向下一挥,大声喝令:“开城!”
寨门前族兵一片忙乱,吱呀呀的城门声响,通川堡的大门渐渐洞开。
这个时候的太阳早就升起了,夏日虽然还未过去早晨,空气中就已经感到一阵的热气。
“杀!”
术章里一马当先冲出城门,在他的身旁,环侍着数十个精壮的护卫。吐蕃人连年战争,内战外战术章里也不知道参加了多少,对于战场之道他熟悉得很。术章里率先冲出城去,但并不是立刻上前,而是等到城中的数千人马全部驰出城来,略微组成一个冲锋阵势,这才奔进中军,号令众军向前。
前后两支吐蕃军马都在向前突击,中间的义勇军却依然缓步向南进发着,仿佛丝毫没有察觉自己被人两面包抄前后夹击一般。
这次义勇军摆出的变异雁行阵,特点就是两翼厚重,但是中军却薄弱得很。这种阵势很是让人费解,一般雁形阵都用在步骑混编的军中,中间重甲步军防守,两翼骑兵飞出攻敌两肋,击乱敌人阵势后可以施行包围歼敌之用。
雁形阵法最至关重要的就是中军要能守住,拖住敌人方便两侧的迂回。可是这种战法针对的都是单面的敌人,现在吐蕃人两面夹攻,这阵法是半点用处也没有。更别说义勇军现在摆出的阵法,中军只有千人,其余都在两翼,这样的托大的行径不能不叫人担忧。
前后的吐蕃两族军马已经结成冲锋之式,正在缓行靠近义勇军,只要进入了一里之内,立刻就要发起冲锋了。
吴家亮亲自坐镇薄弱的中军,不停听着观看看着前后番兵缓缓向自己靠近亲卫的禀报,心中默默的计算着三军之间的距离。
“副帅,吐蕃援军距离我军两里,通川堡的番人距我里半。”亲卫再次禀报着。不得不说,吐蕃人骑战还是极有经验的。从出了寨门到现在,前后两支队伍将自己速度牢牢的控制住,按照这个速度下去,正好突门部可以和招仓部的援兵同时到达义勇军一里之外,那处是发起冲锋的最佳之地。
前后敌军距离自己不过两里距离,吴家亮脸上却露出了淡淡的微笑。随着一声不甚响亮的命令,一直竖起的中军红旗忽然降下。
“呜~呜~”
一直像是睡着了般的义勇军中忽然响起号角,沉寂的上万大军立刻沸腾起来。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