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今天算是许青舟这段时间以来最轻松的一天,平时七点多就起来搞计算。 在会议大楼门口,杨院士就带着许青舟和张长青停下,和对面的熟人打招呼,为首的是一个白发老头,身后跟着一个金发碧眼的女人。 “杨教授,我们又见面了。”艾比·贝克热情。 杨院士笑着伸手:“好久不见。” “走吧,我相信今天一定能听到两场精彩的方案报告。”贝克教授做了一个请的手势。 杨院士同样说道:“我也很期待。” 五个人朝会议室的方向走过去。 进入大楼,贝克教授笑着说:“昨晚我们在办烧烤趴,本来想请夏国的朋友过去,但听说你们在赶方案,太遗憾了,等实验结束,我们一定要好好喝一杯。” “夏国有句古语,叫‘慢工出细活’。” 贝克教授点头,夸赞道:“你们夏国人很仔细,我很认同你们经常说的那句话,太平洋容得下美国和夏国两个国家,接下来的实验,要是有你们的辅助,肯定能有不错的成果。” 杨院士淡淡笑着,心态很好,或者说心里有底,修改过后的方案非常不错,比曾经的那些方案都好。 会议还没开始,就已经有针锋相对的火药味。 许青舟进入会场的时候,报告厅里已经有20多个人,除了LHC专家组,还有参与这次实验的其他成员。 张长青和工作人员沟通完,就过来跟许青舟聊天。 “这个老头就是美国组的负责人艾比·贝克,怎么说呢,很厉害,粒子物理学界顶尖专家,就是人有点刻薄。” 说着,看了看讲台上的女人。 “那个女人,是他的学生,米娅·莱恩,深得艾比·贝克真传,是个很厉害的一个人物。” 许青舟不由得多看了讲台上和工作人员说话的女人一眼,不到30岁,有点雀斑,脸上没什么表情——和高冷的宋校花有得一比。 之所以感兴趣,是曾经听说过这个女人的名字,那时候,这人也已经是世界一流的粒子物理学家了。 似乎注意到有人在观察自己,米娅的目光看过来。 嗯,是夏国的那个叫“许青舟”的人。 米娅的眼神很冷,但对于许青舟这样遭受过无数次宋瑶死亡视线威胁的人,毫无压力。 两个人的目光在空中短暂交汇,就各自做自己的事情。 距离会议开始还有10分钟,许青舟掏出手机和宋瑶聊天。 许青舟:“在忙?” 宋瑶:“不忙,在家看看书。” 宋瑶:“照片\jpg。” 书桌的一角,二喵懒洋洋地躺着,续上了在燕东园时候的日光浴。 许青舟:“不,我想看你的,这样才能弥补相思之苦。” 隔了2分钟。 宋瑶:“照片\jpg” 嚯,她在家穿的居然还是高中的校服有点意思。 许青舟咂舌,点击保存的同时,又想着得让宋瑶把这套衣服带回去。 许青舟:“这么久才发照片,是不是去镜子面前整理过?” 宋瑶不说话,装死。 许青舟:“都老夫老妻了,还要什么偶像包袱,再邋遢的样子我不是都见过。” 宋瑶:“拳头\jpg。” 如果在身边,估计要被宋瑶捶了。 和宋瑶聊了10分钟,见米娅已经在台上调试麦克风,许青舟放下手机,翻开笔记本。 “先生们,女士们,早上好。” 打完招呼,米娅就直接进入正题:“首先,我将向大家说明整体的架构,我们都知道,本底问题是双光子道分析的主要障碍.” 米娅的声音在报告厅回荡,许青舟对美国组的方案也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,从框架上来看,对方使用的方法和他们有不少重合的地方。 就比如最初部分,因为本底的产率往往远高于信号产率,所以大家开始都需要对事件进行精确地选择。 接着,再使用相应的数据驱动方法来评估本底产生的水平。 而在本底问题上,都选择了蒙特卡洛模拟,用模拟工具GEANT4生成大量的模拟数据。 当然,重合的地方有,两个小组在物理工具和数学工具上的选择不同。 就比如在建立模型时使用的信号模型搭建方式完全不一样,他们这边使用的是高斯函数,美国组使用的是布雷特-维格纳函数。 第(2/3)页